ldquo首都科学讲堂rdquo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晔》

相传,南北朝(年~年)陆凯与范晔是朋友,陆凯在江南梅花开放时节,思念远在边塞(陇山)的友人范晔,他折下一枝梅花,寄给朋友。这是以梅花来表达思念之情的一首诗词佳作。也有越国使者诸发拿着一枝梅花送给梁王的佳话。

大家想一想,这是不是很有画面感,你们能感受到质朴、风雅的深情了吗?这就是我们中国人表达情意的一种方式。由此引申出来的一些成语有:陆凯寄春,折梅赠友、梅花远寄、折梅寄远等。

在一般传统的意识中,此景只应属江南,可是我们今天竟然可以用“京华聊寄一枝春”作为这次分享的主题,不亦怪哉?

本期首都科学讲堂之极简科学课,让我们跟随北京市东城区园林绿化管理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许联瑛,来探寻一下北京梅花的引种历史吧。

主讲嘉宾

许联瑛

北京市东城区园林绿化管理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梅花原产在中国

梅花是中华民族的花

中国——中华——世界中心之土地,中心土地花也!

中国的梅花文化,发源于中华文明的史前阶段,成长于历史悠久的中华农耕文明。我们的祖先发现了梅花高于自然属性的一些东西,并不断地附会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道德品质,对梅花的精神和文化层面进行不断地追求、积累与升华。

考古发现:多年的裴李岗文化、余年的上海青浦崧泽、多年的淮河二里头文化

先秦文献:

尚书(我国现存的较早的古籍)。《尚书·说命下》有高宗对宰相傅说(音:yùe)讲:“若作合羹,尔惟盐梅”。

意思是说,如果将治理朝政比喻为调制羹汤,您就好比必需的盐和梅一样。也就是“盐梅合羹”的出处。本意是说盐多则咸,梅多则酸,盐梅适当,就能成为美妙的和羹。君主借助这一烹调经验表达对大臣辅佐朝政、调和万方的期待,后世多用来形容君臣和谐,朝政协畅的政治理想。

诗经(5次提到梅)、春秋左传、山海经等多处记述了梅栽植、梅的应用。

梅花的实用价值

梅花是一种花果兼利的植物,从古至今,与人们的生活和文化始终息息相关,可以有饮食、药用、观赏等广泛用途。最初的本意是作为调味品:醋;也作为最初的祭祀品。但随着发展不断丰富,入药(乌梅)酒、汤、茶、蜜饯、糕饼、煮粥、香水及其很多日用化工品等等。

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望梅止渴、青梅竹马、梅妻鹤子、盐梅舟楫等。

梅花的自然和栽培分布

左图:大家可以看到,黄颜色的地方是自然分布区域,深紫色的地方是引种栽培区域;红色的点位是迁地驯化实验点,绿色的点位是梅园分布的地方。

中国梅花的自然分布非常广泛,长江流域包括整个江南地区。基本从西藏的通麦开始,沿东北(四川、陕西、河南、山东)和东南(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两个方向,在我国东南海岸线形成断续的闭合,几乎十七省区都有分布。

右图是南梅北移的成果,历代以来,特别是自陈俊愉先生20世纪50年代提出“南梅北移”的理论以来,同时也是随着自然气候变暖,在我们这个时代实现的一个伟大梦想。可以说,现在除了海南岛以外,基本上梅花的栽培分布遍布了全国绝大部分省区。

北京本地原无梅

北京梅花引种,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至少已有多年的历史。

古代

●元代(-)首次出现记载。

第一次有人记录了北京从江南引种梅花,冬天搭设穹庐加以保护,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漱芳亭,这个地方就在在今天的朝阳门一带。

简单说一下陶宗仪(—约),元代文学家和史学家,是一位开馆授课的先生,他在耕作之余,经常与人谈今论古并随手在树叶上札记,这些树叶存在于瓮,埋树下,10年积累了几十瓮后,进行整理抄录,整整抄录了三十卷,取名叫作《辍耕录》。《辍耕录·卷九》载:“初,燕地未有梅花,......从江南移至,护以穹庐,匾曰‘漱芳亭’”

●明代(-)开始私家园林应用。

现在的东城区三里河有一个著名的李皇亲新园。西城区德胜门附近有一个漫园。是当时比较有名的私家园林,都种植了梅花,还有五瓣梅花亭,其它如门窗,墙壁、地面等也都尽量仿照梅的纹样。这个亭有三重檐,也是重瓣梅的意思。围绕着亭栽了很多梅花。

当时的一些文人,甚至朝廷官员以及一些大户人家都有梅花。一些史书记载了天坛公园、西山碧云寺、京师许千户等地方栽植的梅花。

官至副御史的朱孟震在《游西山诸刹记》中说:观景春已半,日行天将晚,碧云梅正开,玉色光灿然。暗香盈人袖,恍惚故人来,罗浮千里会面。

军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唐顺之,也留下在天坛赏梅诗句。“名卉来南土,奇葩曜上方”。

有一个叫王世懋(—)的人,记录了京师许千戶,家里养的一盆非常好的绿萼玉蝶梅。

●清代(-)皇族喜好以及科学研究启蒙。

清代关于北京盆梅、地栽的记录逐渐增多。乾隆皇帝开始尝试对梅花盆景的地栽(香山、圆明园等)

民间也是效仿皇家,文人们在春天里聚集种梅,一般百姓们在庙会的花市、茶叶店等都有卖或租摆梅花。

清代末年,政府还兴办了农事试验场,在试验场里也有梅花的引种试验。

北京草桥生产的盆梅,在春节前后也在市场上售卖。

清代还出现了梅花栽植与欣赏的专著。叫《燕梅花候记》,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北京梅花专著。

近代

中华民国(-),这一时期,北京的梅花有了更多的应用。

在中山公园有了露地栽植和塘花坞的盆花,在民间(“土植盆景在北京家庭中,差不多都是用来点缀枯寂的冬季。有钱富户冬季所种的佛手、香橼、天竹以及普通盆梅”)

有一本《北京乎》的书,是民国时期记录北京风物的散文集,其中记述了当时北京人家中赏梅的情景:“窗户紧闭的室内,充满炉子所发的温暖,于是盆栽的梅花得毫无畏惧的盛开着。家人亲朋围坐室中,谈述中外古今……

林徽因的《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里,也有“冬天的太阳照满了屋内,窗明几净。每朵含苞的,开透的,半开的梅花在哪里挺秀吐香,——一枝斜好,幽香不知甚处”的赏梅描写。

草桥生产的窖花,人们在挑着花担沿街或市场上(花市)售卖。

现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至今)

从整体看,这是一个接续历史,并由科学技术研究为发端,在梅花引种驯化、园林景观形成、文化彰显发扬等方面取得许多重要成果的集成时代。

陈俊愉先生,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梅品种国际登录权威。

他从年开始研究梅花,20世纪50年代,提出“南梅北移”的科学构想,通过实验研究认为“北京栽种梅花,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观念问题”,今天,梅花能为我们带来福祉,就是陈俊愉先生带领我国梅花研究和实践者们历经数十年对于规律的艰苦探索和技术上的反复实践,不断改良、锲而不舍的结果。

陈俊愉先生成功地领导了全国梅花事业的发展,在“南梅北移”理论指导下,梅花的栽植分布从传统意识中以长江流域为主快速向中原地区、华北地区扩展,在首都北京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更在“三北”地区获得成功,我们已经实现了“梅花万树,南北齐开”的伟大梦想。

先后有北京植物园、什刹海、中山公园。

年原崇文区园林局建立专项研究课题,以引种真梅品种群为主,首次在北京城区进行系统的规模研究,建立了以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龙潭公园、龙潭西湖公园为代表的很多的示范地。到年,我们实现中国梅花(以真梅品种为主)的规模化北移的重大突破,打破北京城区千百年来没有群众露地观赏梅花的历史。

、、年,北京已经3次实现了“踏雪寻梅”的植物奇观,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感受到,北京梅花在技术和文化研究所取得的长足进展呢。

内容来源:数字北京科学中心

点击下方“近期文章合辑”内容,回顾更多资讯

近期文章合辑

智爱妈妈行动

我为妈妈讲科普——趣味科普我来读(四)

战“疫”童画作品展

展决心,敬英雄(二)

“青春好声音,致敬逆行者”五四青年节云上朗读者活动评选揭晓

这场发布会上有你关心的问题!

喝粥之道——“早餐勿吃粥”引热议,粥到底该怎么喝?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inowaress.com/ymygs/116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