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博汇集50余件套稀世藏品,馆藏文物

白癜风咋治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60317/4791312.html

秦始皇陵彩绘兵马俑出土了近半个世纪,如何以本色示人?历经千年未褪色的唐代壁画,发现时已碎成百余块,用怎样的科技手段拼合复原?大唐公主李倕的凤冠出土时几乎“面目全非”,如何重现千年前巧夺天工的初貌?

古代良工秉匠心以造物,文物良医化腐朽为神奇。在首都博物馆,一场“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汇集全国10个省(市)、23家文博机构的50余件(套)展品,揭秘文物长寿背后的巧思绝技,全面展示我国馆藏文物保护修复的最新成果。

伯椃虘簋腹内铭文

伯椃虘簋

观展·解码

从一尊铜簋看“万年永宝”

步入展厅,一尊西周时期的伯椃(háo)虘(cuó)簋领衔出场,一同展出的老照片和视频,讲述了这件珍贵青铜器的前世今生。年12月,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在通县物资回收公司征集到一件残铜簋,残缺约五分之一,腹内铭文也部分残缺。后来几经搜罗,文物工作者找到了这件铜簋的残片,将它修复后入藏首博。展柜中有着兽首形双耳和生动纹饰的铜簋,与老照片里缺耳、残损的模样相对照,令人不禁感叹文物工作者的匠心巧手。铜簋腹内铸铭文五行,其中有“万年眉寿”“子子孙孙永宝”字样,本次展览的名字“万年永宝”正是出自于此。展览以此件文物为开篇,“万年”“慧眼”“巧手”“芳华”“永宝”五个章节一一呈现。

“展览名‘万年永宝’来自于铭文,反映了古人对青铜器的珍惜,想世世代代子孙万年永宝。对文物保护工作者而言,‘万年永宝’就是追求永恒,最大限度地维持文物的生命。”展览策展人、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主任周旸说,文物出土时大多是“尘满面,鬓如霜”,本次展览就以一种新颖的方式,让大家看到文物是怎样活起来、永葆长寿的。策展团队在全国范围内精选了50余件重要科研成果与代表性展品,展览中既有距今约1万年的碳化稻米、战国时期的大型漆床等近年来重要考古发现,更有一些重磅文物为首次展出,如郑州汪沟遗址出土的碳化丝织物、秦始皇帝陵出土的彩绘紫衣御手俑、唐代韩休墓《玄武图》壁画等,还有老官山汉墓提花织机、马家塬战国墓地马车等通过科学研究复原的精美复原件,突出展现文物保护的中国理念和中国实践。

文物保护实验室搬进展厅

对比敦煌莫高窟壁画的多光谱影像集,鉴别青金石、密陀僧、朱砂等矿物原料;轻点屏幕上的数据库,分析各种矿石和毛纤维成分;将各个部位X光片置于光板上,为圆明园马首“体检”……“慧眼”展区犹如一间大型的文物保护实验室,让人大开眼界。展览展陈设计、首都博物馆陈列部副主任钟梅介绍,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展览内容,展厅里设置了大量多媒体和互动设备,并引入增强现实(AR)技术,在几个体验点,观众可以用智能手机、AR眼镜体验虚拟与现实的交互。在展厅一角,文物保护实验室里的实验工作台被直接1比1还原搬进了展厅,“墙面上的分析数据、实验报告、手稿等都是从真实的文物实验室工作人员那里征集的。”钟梅说。

一张“实验台”上,一个小小的玻璃盒里放着一团碳化发黑的丝织物。专家说,别看它不起眼,却有着非凡的意义——它是目前肉眼可见年代最早的丝织物遗存。考古队员在河南郑州汪沟遗址的瓮棺中发现了碳化纺织品,经微痕检测技术分析,确认其为丝织品。这一发现与其他考古研究相结合,可以证明在多年前的黄河流域,先民们已开始育蚕制丝,而且当时丝织品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观展·提示

●展期:

至8月17日

●地点:

首都博物馆

1层B厅

●门票:免费

需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inowaress.com/ymyls/170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